资讯中心
别走进“考证”误区:理性选择 给考证热降温
对于考证热,国家认证人力资源师及心理咨询师、企业管理培训师及咨询顾问、昆明瑞莱克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浩认为,虽然高校生考证“过热”在某个侧面反应了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但也反应了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与职业规划,而盲目跟风追热以及用人单位、学校和家长等社会因素的不正确引导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保兰也认为,考证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和充分必要的,我们鼓励高校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一种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考证热更需要的是理性选择和正确引导。
专业课上复习注会考试
老师:积极考证值得鼓励但专业也不能放松
黄瑞是西南林业大学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对于他来说,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吸引他的不是大学生活的五彩斑斓,而是四年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有个亲戚在一家公司上班,年薪至少10多万,也很稳定。”原来,他所说的这位亲人是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
就在大二时候,黄瑞做出了一个让很多同学和老师都觉得不靠谱的决定:把考注册会计师作为首要任务,专业课争取不挂科。对于很多人来说,注会确实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证书,而就考试的难度和通过的情况来看,无疑是凤毛麟角,就连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在一定时间内顺利考过也是难事一桩。而这些未知的难题在黄瑞心理早已被“高薪、稳定”所埋没,随即买了考试用书的黄瑞便
开始投入到考试学习、复习中,甚至在上法学专业课的时候也在看考试资料。
然而,毕竟是精力有限,由于把大量的时间用到了资格考试上,以至于大三年级的时候连挂两门专业课。“本来学习就很吃力了,现在挂科需要重新考试会耽误我复习注会考试的时间,真是痛苦。”
2012年,黄瑞第一次参加了资格证考试,然而,结果不在他的意料之中,失败了。值得欣慰的是,在去年的资格考试中,黄瑞将注会科目中的两科考试一并考过。目前已经毕业的黄瑞仍没放弃,正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他继续准备考试。他也苦恼地说:“几年过来,考了很多试,自己都麻木了,有时候觉得很痛苦,坚持不下去了。”但在黄瑞心理,当初的那个决定依然是正确的,也从未后悔过。
专家建议:
对于黄瑞的选择,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处副主任、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保兰则认为,黄瑞的选择说明了他暂时把自己的职业兴趣放在了会计行业,他受亲人的影响或者说通过会计执业标准从业人员的比较,找到了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标准和准入通行证,作为一位在校大学生他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是可喜的。
张保兰还表示,跨专业就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多向选择的不争实事,我们鼓励大学生通过发现专业和兴趣的结合点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张保兰也强调说:“我们鼓励学生考证,但绝不鼓励挂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学生必须要明确自己首要任务是什么,只有保证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最后,张保兰也想给和黄瑞一样的“考证族”建议:如果所考证书就是自己感兴趣的、想要的,是自己职业发展路径所要求的,那就调整心态,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职业目标终会实现,那时收获的才是幸福和快乐。
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证书重要性
专家建议: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
张保兰表示,学生扎堆考证的情况在西南林业大学也不例外,部分学生还是会把大量精力放在考各种证书上,问他大学收获什么,收获的就是证书。但也有很多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所考证书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比如景观设计书、会计证、造价员、律师资格证等。比较受欢迎的还是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证书。
此外,张保兰认为,学生扎堆考试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用人单位过分强调了证书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品质、实际能力和可塑造的潜能,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法辨清自己的需要和适合做什么,一味迎合证书的需求,以为有证书自己就可以应聘成功。
专家建议:
“高校学生扎堆考证,既有有利一面,也有负面影响。”张保兰表示,一方面,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偏向于实用型、具备职业资格要求等,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有些专业需要一定的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考证没有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而是盲目跟风,导致所考证书没有起到直接的效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等,有些甚至还没搞好学习。不仅如此,跟风考证还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不利于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甚至会认为考证比所受高等教育重要,也没有完全理解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我要成为一种人还是要成为一个人”的教育理念。
张保兰建议:在大学期间,先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自己在哪些方面感兴趣或适合做什么,合理地做好自己的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专业、职业等选择自己所需的证书进行考试。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应为考证而考证,而是本着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巩固和完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
考证热的降温招
先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1
证书越多=就业更容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学生的考证率已经达到了80%,很多高校学生甚至从大一开始就在准备或已经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
李浩表示,很多大学生考试是为了适应就业需要,增加就业筹码;争取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本身无可厚非,证书一定程度上确实说明了你具备了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对竞聘从事相关职业很有帮助,但有更多证书就意味着更容易就业或者职业更好吗?“我曾经做过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话题讨论,结果显示,没有真正求职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也很难给自己做出一份系统的职业规划,更不用说在没有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就去决定考哪个证书来认定将来就有好工作,考哪个证书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很可能你花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考取的一堆证书,与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几乎没有关联性。”李浩表示,大学生要认识到:证书越多并不等于就业更容易。
误区2
证书知识取代专业知识
“其实近10年来,由于行业热门受到众人追捧的资格证考试还有很多,但往往高校生盲目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追捧这些热门考试的时候,没有考虑结合自身因素,同时也没有考虑行业变化和用人单位的实际着眼点,仅仅把考证当作筹码、敲门砖,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反而影响自己专业的学习,这就暴露出了某些大学生短视的缺点。”李浩认为,证书衡量不了一个人的才能和素质,也不是找到好工作的金钥匙,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事实。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远比拿出精力去考些没有实际用处的证书强得多。
专家支招
1.客观评估自身性格特点、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拟定适合的就业目标,再理性选择考取有助目标实现或职业必须的技能证书。
2.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行业变化,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证书代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会是企业用人的参考依据,但真正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处理工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才是核心。
3.要始终明确最有力的证件永远是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因此,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坚持专业为主,考证为辅,切不可本末倒置。
4.在保证专业课学习和正常业余生活的前提下,如时间、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选择学习一些准入类证书及技能型证书,如计算机、语言类证书或软件工程师、建造师等;但需再次强调的是这一定是建立在你已经有了客观地自我评估与适合的职业规划之上的。
5.一些给高校、家长以及一些培训机构和用人企业的一些建议,应该正确地引导高校学生理性地对待和选择资格证考试,不要盲目地给予大学生不必要的就业压力,渲染一些考证决定论的舆论攻势,也不要盲目地采取一些不必要的招聘标准,为高校生创造一个理性的学习、考证和就业的社会环境。
6.情商比知识技能更有用。一些用不到的证书不需要考。虽然任何人也无法确定将来是否会用到,但大学学习时间有限,个人精力、金钱也是有限的,不可否认在学校考证会比就业后更容易,但把自己的大学时光分配到不同的事情上面,比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兴趣爱好,比多考几个证书更有用,情商在现代社会应该会比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更有用。
(春城晚报 策划 汤蕊 撰文 本报记者 代基凯)
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