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稳定就业实现群众致富梦

近年来,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昭通市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抢抓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全力推进转移就业促增收工作,全面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东西协作共谱山海情,对口帮扶促进各族群众全面交往

坚持以东西协作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全面交往,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协作理念,先后与广东东莞、中山和上海普陀、闵行、松江等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发挥昭通300多万劳动力资源优势,解决东部地区用工缺口,推动昭通与东部协作地区实现劳务协作共赢。一是建立“服务站”。2020年以来,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建立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33个。二是打造“石榴园”。加强沟通对接,普陀、闵行、松江人社部门赴昭考察调研7次,昭通市人社局到上海对接协调工作4次,有力促进了东西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发展。三是注入“强心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上海市对昭通开展劳务协作资金帮扶,2021年以来共投入市级资金9900万元,促进昭通各族群众每年实现省外转移人数达100余万人,其中上海就业人数约3.3万人。

二、干群一心携手奔小康,转移就业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流

坚持以转移就业推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广泛交流,聚焦“提升人、发动人、温暖人”协同发力,促进各族群众转移就业。一是当好老师技能培训“提升人”。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务工技能,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就业培训317.39万人次。二是当好红娘组织宣传“发动人”。积极发挥就业红娘的纽带作用,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展定人定岗定向有组织转移输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探索开创了疫情之下“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转移输出昭通模式,有组织输出劳动力达162.72万人。三是当好保姆权益维护“温暖人”。按照“劳动力转移到哪里,就业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建立党员“1+X”包保帮扶机制,为外出务工人员及家人提供政策支持、就医就学、权益维护等服务,消除各族群众转移就业后顾之忧。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80%和85%以上,转移就业人数总量、省外就业人数总量稳居云南省第一。2022年,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6.12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20.17万人,月平均工资收入达4063.03元,较2021年增加391.89元,增长率为10.67%。

三、创业扶持铺就致富路,雁归经济促进各族群众深度交融

坚持以创业扶持推动各族群众创新创业、深度交融,积极引导在外昭通籍优秀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昭兴业,着力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积极促进各族群众在全国范围内深度交融。一是政策支持给各族群众创业添加“催化剂”。2022年,出台了《昭通市鼓励支持创业创新八条措施(试行)》及有关配套政策,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全市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65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亿元。二是平台搭建给各族群众交流交融架起“连心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返乡创业服务站25个,打造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市级创业孵化园2个、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园5个,发放补助资金211万元,吸纳近200个创客团队入驻平台发展。三是示范引领给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加速度”。着力加强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服务,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回乡创业,着力培育一批创业领头雁,带动各族群众创新创业。比如:昭阳区守望乡创业带头人马立,先后在广东、深圳等地务工,后借助自身在外积累的专业技能及创业经验,在电商崛起的大背景下开始创业,短短几年时间,从一名草根创业者转变为乡村致富带头人。目前种植苹果达1000余亩,带动周边398户1376人参与种植,采购辐射周边4个乡镇,每年实现销售额2600余万元。

昭通市人社局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遵循,把更加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就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用心用情为各族群众提供服务,用力用行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搭建平台,推进各族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来源:昭通市人社局)